你知道吗?中药里也有"和事佬"
2021-02-04

甘草是中药中最常见的中药之一了 ,也是经方之祖《伤寒杂病论》中使用频次最高的中药。《伤寒论》中一共才113个方 ,运用甘草的就有70个方。甘草归肺脾胃经 ,能够补脾益气 ,祛痰止咳 ,缓急止痛 ,清热解毒 ,协调诸药 ,尤其协调诸药的效果 ,让甘草被称之为“国老”、“和事佬”。

中医药,中药

一、缓和峻烈

中医学治法虽多 ,总的来说 ,不过补、泻两个大类。虚实为察病之纲要 ,补泻为施治之大法。补者补虚 ,即所谓“虚者补之”;实者祛邪 ,即所谓“实者泻之”。实证当用泻法 ,即祛邪之法 ,药多猛峻。一样平常地说 ,猛峻之药虽利于病 ,但正气也要受到差别水平的损伤。怎样在不故障祛邪的条件下 ,尽可能地镌汰药物对正气的损害?此时就会选取甘草。

如伤寒太阳表实证 ,为风寒之邪束表 ,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痛、咳嗽、脉浮紧 ,当用辛温解表 ,以是选用了麻黄、桂枝 ,以驱逐在表之风寒 ,佐之以杏仁 ,和之以甘草。甘草在这里主要起缓和麻、桂峻烈之性的作用 ,虽非汗解不可 ,但要只管做到“汗而毋伤”。


二、协调诸药

甘草有协调百药的作用。当病情需要 ,一张处方中有寒、热两种差别药之时 ,就要用甘草来协调。

如桂枝汤治营卫失调 ,发热畏风 ,汗出脉缓 ,既要用桂枝、生姜引发卫阳 ,又要用芍药、大枣滋养营阴 ,再用炙甘草 ,桂枝得甘草辛甘化阳 ,芍药得甘草酸甘化阴 ,两组差别作用的药物 ,因此而协调起来了 ,营卫既调 ,阴阳自和 ,则其病可愈。


三、缓解迫切

和上述缓和之“缓”同是一个“缓”字 ,但用意差别。前者是缓和峻猛药的药性 ,这里是缓解迫切的症状使之舒缓的意思。

如芍药甘草汤 ,治疗汗后阴伤之“脚挛急” ,不可屈伸 ,就是取芍药、甘草缓急止痛的协同作用。后人用此方治疗头痛、胃痛、呃逆、痢疾 ,也都是取其缓急之功。


四、补益中气

甘草又有补益之功 ,补益用炙甘草则补力增强。

如《金匮要略》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即上方加黄芪) ,治疗虚劳腹痛 ,腹中拘急 ,气血阴阳缺乏 ,即以炙甘草配芍药、桂枝、生姜、大枣、饴糖、黄芪 ,今人用以治疗虚寒性胃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甚效。


五、解百药毒

甘草“解毒”之说见于《神农本草经》 ,后世以为甘草所解之毒 ,一是“百药之毒” ,如《千金要方》说:“甘草解百药毒 ,如汤沃雪 ,有中乌头巴豆毒 ,甘草入腹即定 ,验如反掌”。张仲景治疗痹证、历节病 ,用附子、乌头者 ,必用甘草 ,如著名的太阳风湿三方(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白术附子汤) ,以及桂枝芍药知母汤等方。用甘草既以缓痛 ,又可以贪恋乌附之性 ,使其缓和长期地施展作用 ,也寓有解毒之意在内。二是用于中毒 ,如《金匮要略·杂疗方》即用甘草解食牛肉中毒。后世更普遍地用甘草来作解毒之用。


六、泻火利咽

生甘草有泻火之功 ,而“诸疮疡毒 ,皆属于心(火)” ,故用于疮痈肿毒、咽喉肿痛。如半夏散及汤(半夏、桂枝、甘草)治疗“少阴病 ,咽中痛” ,别的尚有甘草汤及甘草配桔梗的桔梗汤。

后世治风热上攻所致之咽痛 ,多以桔梗汤为基础方。临床常用于急性咽喉炎、急性扁桃体炎。别的 ,甘草也用于治茎中痛 ,如后世方导赤散(生地、木通、淡竹叶、甘草)。


七、止咳祛痰

《神农本草经》并没有甘草“止咳”、“祛痰”的纪录 ,但张仲景治咳嗽方多用之 ,但随寒热差别配伍 ,如痰热咳嗽用甘草与麻黄、石膏、杏仁配伍(麻杏石甘汤) ,寒饮咳嗽用甘草与茯苓、五味、干姜、细辛配伍(苓甘五味姜辛汤) ,即并不必它作咳嗽专药。

后世始有意识地多用甘草治咳 ,今人更有甘草片 ,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这说明阴阳寒热虚实内外不可不察 ,单味药的作用不可能取代中医理法指导下爆发的复方。

你知道吗?中药里也有"和事佬"

甘草是中药中最常见的中药之一了 ,也是经方之祖《伤寒杂病论》中使用频次最高的中药。《伤寒论》中一共才113个方 ,运用甘草的就有70个方。甘草归肺脾胃经 ,能够补脾益气 ,祛痰止咳 ,缓急止痛 ,清热解毒 ,协调诸药 ,尤其协调诸药的效果 ,让甘草被称之为“国老”、“和事佬”。

中医药,中药

一、缓和峻烈

中医学治法虽多 ,总的来说 ,不过补、泻两个大类。虚实为察病之纲要 ,补泻为施治之大法。补者补虚 ,即所谓“虚者补之”;实者祛邪 ,即所谓“实者泻之”。实证当用泻法 ,即祛邪之法 ,药多猛峻。一样平常地说 ,猛峻之药虽利于病 ,但正气也要受到差别水平的损伤。怎样在不故障祛邪的条件下 ,尽可能地镌汰药物对正气的损害?此时就会选取甘草。

如伤寒太阳表实证 ,为风寒之邪束表 ,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痛、咳嗽、脉浮紧 ,当用辛温解表 ,以是选用了麻黄、桂枝 ,以驱逐在表之风寒 ,佐之以杏仁 ,和之以甘草。甘草在这里主要起缓和麻、桂峻烈之性的作用 ,虽非汗解不可 ,但要只管做到“汗而毋伤”。


二、协调诸药

甘草有协调百药的作用。当病情需要 ,一张处方中有寒、热两种差别药之时 ,就要用甘草来协调。

如桂枝汤治营卫失调 ,发热畏风 ,汗出脉缓 ,既要用桂枝、生姜引发卫阳 ,又要用芍药、大枣滋养营阴 ,再用炙甘草 ,桂枝得甘草辛甘化阳 ,芍药得甘草酸甘化阴 ,两组差别作用的药物 ,因此而协调起来了 ,营卫既调 ,阴阳自和 ,则其病可愈。


三、缓解迫切

和上述缓和之“缓”同是一个“缓”字 ,但用意差别。前者是缓和峻猛药的药性 ,这里是缓解迫切的症状使之舒缓的意思。

如芍药甘草汤 ,治疗汗后阴伤之“脚挛急” ,不可屈伸 ,就是取芍药、甘草缓急止痛的协同作用。后人用此方治疗头痛、胃痛、呃逆、痢疾 ,也都是取其缓急之功。


四、补益中气

甘草又有补益之功 ,补益用炙甘草则补力增强。

如《金匮要略》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即上方加黄芪) ,治疗虚劳腹痛 ,腹中拘急 ,气血阴阳缺乏 ,即以炙甘草配芍药、桂枝、生姜、大枣、饴糖、黄芪 ,今人用以治疗虚寒性胃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甚效。


五、解百药毒

甘草“解毒”之说见于《神农本草经》 ,后世以为甘草所解之毒 ,一是“百药之毒” ,如《千金要方》说:“甘草解百药毒 ,如汤沃雪 ,有中乌头巴豆毒 ,甘草入腹即定 ,验如反掌”。张仲景治疗痹证、历节病 ,用附子、乌头者 ,必用甘草 ,如著名的太阳风湿三方(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白术附子汤) ,以及桂枝芍药知母汤等方。用甘草既以缓痛 ,又可以贪恋乌附之性 ,使其缓和长期地施展作用 ,也寓有解毒之意在内。二是用于中毒 ,如《金匮要略·杂疗方》即用甘草解食牛肉中毒。后世更普遍地用甘草来作解毒之用。


六、泻火利咽

生甘草有泻火之功 ,而“诸疮疡毒 ,皆属于心(火)” ,故用于疮痈肿毒、咽喉肿痛。如半夏散及汤(半夏、桂枝、甘草)治疗“少阴病 ,咽中痛” ,别的尚有甘草汤及甘草配桔梗的桔梗汤。

后世治风热上攻所致之咽痛 ,多以桔梗汤为基础方。临床常用于急性咽喉炎、急性扁桃体炎。别的 ,甘草也用于治茎中痛 ,如后世方导赤散(生地、木通、淡竹叶、甘草)。


七、止咳祛痰

《神农本草经》并没有甘草“止咳”、“祛痰”的纪录 ,但张仲景治咳嗽方多用之 ,但随寒热差别配伍 ,如痰热咳嗽用甘草与麻黄、石膏、杏仁配伍(麻杏石甘汤) ,寒饮咳嗽用甘草与茯苓、五味、干姜、细辛配伍(苓甘五味姜辛汤) ,即并不必它作咳嗽专药。

后世始有意识地多用甘草治咳 ,今人更有甘草片 ,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这说明阴阳寒热虚实内外不可不察 ,单味药的作用不可能取代中医理法指导下爆发的复方。